秋已逝,冬渐进,校园中纷飞的银杏叶,记录着成长的足迹。11月25日,新北区初中语文陈亚优秀教师培育室的成员齐聚新桥初中,在教研员赵国琴老师和姚振平老师的带领下探讨如何实现朗读教学设计与初中信息化教学的融合。
智慧课堂品文味
培育室李琪钰老师执教的《苏州园林》,立足与“标本”二字,将园林的标本和说明文的标本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一边品园林之美,一边悟《园林》之妙。李老师利用白板选词互动以及题板上传学生观点,使说明文变得鲜活有趣,课堂灵动自如。又巧妙加入朗读,在保持语文文味的前提下,实现了信息与语文的融合。
高莹莹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设置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之中感受阶级社会中人与人的疏远,尽显语文魅力。高老师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选项百分比,学生课堂参与度一目了然。高老师还特别关注板书,设计的铜钱图案也体现了金钱遏制了人情这一主题。
研讨交流促提升
姚振平老师认为高莹莹老师的课堂,巧妙运用信息化媒体,利用平板设置课堂作业提高了教学效率,老师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汇总学生作答情况,并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课本剧的形式也符合语文单元要求,能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展现文字的魅力。
对于李琪钰老师的课堂,姚老师这样评价道,这是一堂课外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师补充序文内容以及诗歌让课堂有趣味有文味;这也是一节关注细节的课堂,“壑”字笔画、“智慧锦囊”、易错字点拨等等都做到了关注学生;这还是一充满了智慧的课堂,表现在板块新颖,教师补充的文章写作的四个讲究能和园林设计的讲究一一对应。
独行快,众行远,两堂信息化语文课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年轻老师别样的风采,更是充分发挥了交流、学习、提高的功能,促使我们提升学科融合的能力。
信息助力展未来
赵国琴老师提出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明印记”恰恰是通过中国建筑、中国园林、中国绘画给学生搭建了“文化博物馆”,在教学时语文课还是应当注重文本的文学表达,说明文教学也需显出文味,
最后赵国琴老师就技术和文化的融合畅谈了信息化语文课的未来方向。赵老师认为语文本身就是文化与工具的结合体。一切技术应当服务于学科。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任务要呈现;第二学习过程要可控;第三学习情境要真实;第四学生活动要有趣;第五学习资源要丰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数字化、信息化的同时,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该跟上信息化的步伐。我们需要从技术运用、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探索实践。
教学研究本就是一次次灵魂的撞击、一场场诗意的修行,让我们凝心聚力,携手前行,最好的时光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