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9点,新北区朱俊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百草园小学报告厅参加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案例式课题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工作领衔人作工作室课题方案汇报;常州市教科院龚国胜主任作专家点评。
龚国胜老师结合刚结束的中高级教师职称考试阅卷体会,第一个对我们工作室课题给出了清晰的点评与建议。他强调,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是项基本功,老师们必须常抓不懈。今年的职称考试最后一大题,背景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三题分别是什么是课例研究?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课例研究设计具体的研究内容?结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写一节教学反思。往年安排写教学论文的框架,今年考查教学反思,很多老师都是蒙圈状态,得分率很低。所以教学反思,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习撰写。
朱特表示,结合龚主任的点评要求,希望全体工作室成员回去认真研读工作室课题研究方案,结合自己分配的子课题研究方向,尝试撰写一份子课题研究方案,既要服从工作室总课题的要求,也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符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教学观点与主张,未来的三年,大家都需要时刻不忘课题研究的方向,锁定一个点,持续不断地挖掘,终究都能掘取甘甜。
(依据录音整理得下文)
核心概念包括大单元教学、生命观念。第一个核心概念: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提出来以后,华师大的崔允漷为首的教育专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主张,目标是培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以前教师备课一课时一课时备课,最大的缺陷是教育视野狭窄,只注重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不能从人的素养的高度来审视。因此,大单元教学设计,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当教师从很多节课时来思考教学目标,就能够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来设计教学。大单元教学是不是一定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很难说。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如果大单元教学设计如果还是从知识、技能等三维角度思考,那么大单元教学设计还是会变成课时设计。如同信息技术应用学科教学中,好像学生就会变得主动学习了。老师一个人讲,好像学生被动学习。一节课运用的信息技术越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就一定主动。以前是“人关”,现在是“机关”。苏格拉底时代、孔子时代没有任何的信息技术,但是人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启发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孔子也是。教师一个人讲课,也要能够做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所以说,教无定法。教学形式、方式、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有一条始终不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作为研究,可以把大单元教学设计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探索、一种思考,完全可以。大单元大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要有清晰的解释,这个大单元跟学科里的单元或模块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大单元怎样去构建?依据什么区构建?这个是做文献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思考清楚。
第二个核心概念:生命观念。什么是生命观念?大单元教学设计要分解,生命观念也需要分解,概括起来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设计研究内容的时候,需要对生命观念分解的内容一块一块地进设计或培养。第三块内容是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系统观素养的培育研究,第四块是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进化观素养的培育研究,第五块是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生态观素养的培育研究。你要培养一个大观念,必须从小观念培养做起。设计研究内容的时候,要会进行分解。每个大单元设计出来以后,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培养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需要一一分解与对应。假设通过你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系统观已基本形成,那么重点研究进化观、生态观。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实现生命观念的培育,就需要你对大单元进行具体的分解与设计。一个单元要设计大的情境,这个情境要能够贯穿整个单元。你这个单元无论多少课时,都要沿用这个教学情境。例如,你的生态观,怎样设计教学大情境,大情境之下设计大问题,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小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或预期的评估。这样,大单元教学设计最终回归至每堂课时设计。所以说,课题的研究内容一定需要紧密围绕核心概念进行分解,指向研究目标。
最后,强调生命观念的达成,学生需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多少学生能够借助达成的生态观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生态问题,这就涉及的研究评价问题。所有的研究项目如果参加国家、省里评奖,必须要有研究评价。这是证明你所有的研究主张与结论正确性的证据。你说得再天花乱坠,如果没有根据的存在,没有事实性材料或证据的,别人是很难给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