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下午,新北区小学数学教学荆亚琴优秀教师培育室的全体成员齐聚在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聚焦“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利用”这一主题开展了工作室的第九次教学研讨活动。
课堂教学赋挑战
基于对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两位老师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教学课堂。
河海实验小学的钱琦老师执教一年级的《认识11-20各数》。钱老师从狩猎的故事入手,从小石头过渡到小棒,让学生经历了数一数、捆一捆的过程,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并逐步总结出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接着钱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了哪些数,让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简单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数感。
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的何玲洁老师执教三年级的《间隔排列》。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何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结构和用结构,先让学生观察小兔和蘑菇的排列特点,再利用已有的发现去探索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的排列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何老师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式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的本质,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也能有序的观察、比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规律“两端相同,数量相差1;两端不同,数量相等”。
思维碰撞促成长
课后两位老师分别就自己的执教内容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说课。培育室的成员也结合自己的子课题研究视角进行了主题式的评课。小河中心小学的钱绍军老师在评课中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需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朱佳韵老师认为在《认识11-20各数》这一课中“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很有必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捆的动作和时间要充分留给学生,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估一估的界限在哪里?”龙城小学的陆静老师指出: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契机,更好的推进课堂;并且要关注教学的重心,把同桌合作放手为小组合作,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评课的过程中,荆亚琴老师对成员们的困惑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荆老师提出:根据孩子的学段特点有时候需要提供语言的支撑;在交流互动中老师要关注互动的时机、方式以及互动中学生的提升。日常课中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支持来捕捉我们的生成性资源?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干货。荆老师指出:板书、投影的生成性资源比较无序散点,老师们要学会利用技术,不仅可以让资源并联呈现还可以捕捉到一些静态的思维结果和动态的思维过程,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资源更丰富。大家在互动交流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成长。
案例分析促思考
接下来由戴莉老师、钱琦老师和韦小露老师进行了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自己捕捉呈现的资源推进教学的案例分析。三位老师基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开展了生成性学习资源捕捉和呈现的一些思考,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推进我们的教学。
欢愉不惜时光逝。不觉中研讨活动暂告一个段落,培育室成员们意犹未尽,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与反思中,教学研究才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