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源于真实世界,发生于古代哲学家对于真实现象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度的科学复原。而项目化学习恰恰强调研究问题的真实性,与科学研究是本质不谋而合。崔允漷教授将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概括为用来组织和推进活动的真实问题和最终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或产品。[1]汤林春教授在2018年就提出,项目化学习后续研究的三个重点方向:一是丰富与人生发展相关的新的学习观,二是基于中国国情澄清我们所期待的项目化学习到底是什么,三是与学校和教师共同探索形成可推广的支架和工具。[2]教师鼓励孩子们在细致的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组织学生针对感兴趣的真实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最终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成果。
1、以“真实世界中的人”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
人在进行学校学习之前首先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真实情境和问题是教育启蒙的第一阵地。真实问题的发掘源自人的需求,问题解决者需要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需求心理,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行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带入拟实情境,一开始不得不去了解个体的应用需求,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甚至切身体验。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别人的心理和感受,体验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站在自己角度的差异,并且逐步发展为能有意识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共情心理的培养达自然而然之境。
2、在体验中改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解决真实问题不是想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不断测试与改进,设计原型从一开始的粗糙、简陋不断走向完善。只有聚焦问题,直面问题才能有突破,有进步。[3]学生在一次次改进中发现问题,突破困难,逐渐提升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畏万难的坚毅品质。在反思与重建中学生的多种认知能力也得以建立并得到提高。
3、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儿童在未来社会所面临的真实情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面临这样一种社会,单靠一方面或者一个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已经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应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素养。这也是STEM教育理念与项目化学习不谋而合的地方。将各领域的核心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育,以科学的核心概念为基点,以新型技术事物的体验和应用为基线,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实践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表达及内化能力
一人之思有限,众人之计无限。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与同伴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吸纳他人的思维精髓,一步步完善方案。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并能逐步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同时,学生亲身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正面意义,培养乐于合作、乐于表达分享的心理状态。
5、多种思维方式融合一体,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转变与进阶的过程。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努力找寻相对思维能力间的平衡,如抽象与形象、辐合与发散、具体与综合、 逻辑与直觉。[4]这些思维方式交汇融合,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思考,逐步形成高阶思维,提高综合性思维能力。
叶澜教授提出,教育要让孩子从小成为尊重真与诚的人,说真与诚的话,做真与诚的事。[5]通过项目化学习,能够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关注真实问题,敢“说真话,做真事”。不仅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有利于拓展学校科学教育的效能,以科学与生活相渗透的方式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同时,项目化学习理念的融入在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钻研精神、跨领域素质、表达内化能力以及综合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习素养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J]上海教育,2018.12.
[2]汤林春.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J]上海教育,2018.12.
[3]Meghan E. Marrero,et al. Catching the wrong species. [J] Science Teacher,2014.12.
[4]叶兆宁,周建中,杨元魁.以设计思维开发和实施STEM课程[J].人民教育,2020.7:56-59.
[5]叶澜. 教育要培养真与诚的人[J].教育家,20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