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渐深,寒意渐浓,瑟瑟的冷风阻挡不了老师们的学习。2020年12月25日,根据常州市新北区小学数学教学荆亚琴优秀教师的培养计划,培育室全体成员齐聚在薛家实验小学(奥园校区),进行主题为“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捕捉、利用”的课堂实践研究。
精品课例 演绎课堂精彩
首先,薛家实验小学李丹丹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认知“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滚一滚等丰富的动作表征,让四人小组的探究活动“动”了起来,孩子们也充分感受圆柱、圆锥的特征,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香槟湖小学的殷巧娟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年、月、日》。殷老师从谈话开始抓住学生的生活基础,勾连了“时分秒”的知识经验,也建构了时间的知识体系。通过填一填、涂一涂、说一说等操作,学生自主探究了大月、小月的排列特点;“不看年历表,大家有没有好办法记住大月和小月?”这一问题进一步勾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尝试 想出不同的方法识记大月和小月。游戏测试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及时得到了巩固和应用,而且寓教于乐。
两节概念课的教学,给大家提供了学习的载体,也为大家课题研究提供了范例。
主题评课 表达教学实践
随后,培育室的17位成员对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一一作了点评。他们立足于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对两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新桥小学的刘孝玲老师在评课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对“牙签筒中无数条高”有不同看法,她认为这样的例子贴近生活,也是孩子在进行动作操作后的一次“静”的处理,更发展了孩子空间想象能力。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的何玲洁老师认为在《年月日》这一课中可以加入历法故事的介绍,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从而让知识的发展过程融入学生自己的认知,在“合情合理”的情节中,让看似毫无温度的规定变得有趣、生动。龙城小学的陆静老师指出: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基于学生在学习材料的支撑下以及教师充分的预设下所得到的,再加以利用会更有效,并对两节课学习材料的利用与处理提供不同的建议。
专家讲座 引领教师成长
荆亚琴老师也对两节课和成员们的评课作了全面细致的点评。荆老师首先肯定了每位老师的精彩呈现,并指出: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捕捉、利用,应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基于教学的组织方式、基于技术的支持以及资源库的建立。结合两节课例,荆老师的具体分析给大家带来满满的干货。大家在互动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成长。
【学习心得分享】
龙虎塘实验小学朱嘉韵老师
12月25日,工作室第十次活动如期展开,成员们齐聚薛家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的学习。这两节优质的示范课,让我获益良多,两节课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李老师在辨析圆柱时出示了腰鼓,在认识圆柱体高时巧妙的运用了牙签帮助孩子们理解高有无数条。第二节课年与日本身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计时单位,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学习材料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第二,多元化的学生活动。在新课教学环节,第一节课通过摸、量、画、比等一系列活动建立了表象。小组活动更是让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第二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涂一涂、比一比等自主探索发现了大月小月的天数,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让学生完整经历了自主探究,发现矛盾的过程,让孩子思维更上一层楼。
第三,序列化的知识结构。李老师重视本节课内的知识之间的链接,从圆柱到圆锥学生从教结构到用结构,李老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区别和联系。殷老师,从已经学过的时分秒引入教学,让孩子们有了长程的知识概念。
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章叶老师
本次活动由李丹丹老师和殷巧娟老师分别执教了六年级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三年级的《认识年、月、日》。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2节非常优质的示范课,也让我获益良多。
作为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应按怎样的逻辑顺序展开?怎样设计才能使这一认识过程成为整个小学阶段认识图形学习过程的提炼与总结,又为后续学生学习这一版块的内容奠定重要的方法及能力基础?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李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结束语】
今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培育室的成员们思考没有止步。黄永玉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这次培训就像一盏明灯,带给老师们满满的收获和期待,相信每一位参与培训的老师都能沐浴着这样明月般的清辉,更深层次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捕捉和利用,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成长的新一轮变革!
撰稿|何亚丽
摄影|章叶
审核|何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