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一课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真实问题的发掘源自人的需求,问题解决者需要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需求心理,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行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带入拟实情境,一开始不得不去了解个体的应用需求,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甚至切身体验。解决真实问题不是想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不断测试与改进,设计原型从一开始的粗糙、简陋不断走向完善。只有聚焦问题,直面问题才能有突破,有进步。儿童在未来社会所面临的真实情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面临这样一种社会,单靠一方面或者一个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已经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应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素养。一人之思有限,众人之计无限。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与同伴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吸纳他人的思维精髓,一步步完善方案。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并能逐步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同时,学生亲身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正面意义,培养乐于合作、乐于表达分享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转变与进阶的过程。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努力找寻相对思维能力间的平衡,如抽象与形象、辐合与发散、具体与综合、 逻辑与直觉。这些思维方式交汇融合,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思考,逐步形成高阶思维,提高综合性思维能力。
但在整个过程中依然暴露了许多问题:1、这类课程的与人价值是否充分挖掘了,科学的育人价值是否已经被强化?
2、模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到底室怎样的?
3、如何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4、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的教育渗入如何更自然?
5、实验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而不是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