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由国英小学杨文若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基于教材,原汁原味的体现了教材的智慧。
本课的流程如下: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能在固体中传播吗?带着问题,通过实验来探究答案。最后,模拟人的耳朵结构,让学生体会声音在耳朵中传播的原理。
杨老师的课堂功底比较深厚,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均体现了她的智慧。课堂中,学生完全自主来实现实验操作,能够从实验中得到结论。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核心问题,结构化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在这一节课都有体现。哪里需要改进呢?那就是能不能由学生来提出各种探究问题呢?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展开问题的研究。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的过程。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得到体现。那么,这些还是需要驱动性问题来实现。
将耳朵提到最前面来讲,是不是可以激发学生对耳朵如何来传播声音的好奇呢?便开始了各种传播媒介的研究。
以上是我的微薄之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