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分享的书是来自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老师,课堂是每天守望的地方,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怎么让教室充满魅力?怎么彰显课堂的力量?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些也是我常常追问自己的话题。带着这些疑问,我在翻阅资料时,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看到书名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作者从“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好教师擅于提出好问题”、“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好课堂来自平时的积累”这五个专辑出发,给一线教师作了很好的解读。
本书的作者魏老师虽然是一位历史教师,但翻开阅读之后发现,魏老师的理念独具一格,结合我自己平时的课堂,使我对教学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下面我就从这几种新的认识来说一说我的一些想法
。
一、重新认识好课。作者认为,好课的根本目标指向学生的思维素养而不只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创造出自由开放的氛围,而不预设立场和前提 限制学生;同时,还能够提出或者帮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 提供适当的学术铺垫,促进思考和讨论的发生。
关于好课的标准,作者认为,标准意味着严格,甚至量化,一旦教师受制于标准,动作就容易变形,这个课就不可能精彩,现场发挥和生成的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就可能稀缺。好课应该有一些特点,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
但无论如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尤其以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上,学生是中心,教师能够迅速捕捉学生的思想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师生随时准备接受他人合理的观点,修正、完善对问题的认识;能打破学科界限;对文本解读是开放的,但绝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认为好课要具备以下四个特点:首先是“有人”。好课首要“目中有人”,看得见森林,也看得到树木,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到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每一个人;其次是“有趣”,课堂趣味横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学生喜欢你的课,上完这节课,等着上你的下节课;再次是“有效”。每节课的目标高效达成,这里既有学生知识的增长,也有学生心智的成长,更有师生生命的成长;最后是“有料”。课堂内容丰满而充实,授课不受学科限制,不同学科在课堂都有体现;既有学生显性知识的增长,又有学生隐性个性品质的生成。
诚然,好课具备的也特点不仅如此。无论怎样评价,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为中心。看到孩子成长的课,才是好课。
二、重新审视教师角色。传统意义上,教师担负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不相信孩子”是很多老师的通病,不相信孩子的判断力,低估学生的能力,导致教学总是“放不开手脚”,魏老师认为,课阶段的教师要更应该做类似于“主持人”这样的角色。课堂上,教师抛出话题,让学生去探索完成,老师的作用在于适时拽一拽,让课堂不要“跑题”;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有利时机,深化课堂内容;在于整合资源,把不同的资源推荐给学生,供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策划一次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的学习。
作者还认为好老师应该具备自己的“个性”,这里的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天性,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无论课堂模式、文本解读,还是师生对话,都有自己的优势、特点的展现。一篇课文、一组材料、一堂课,永远不用一个模式;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带给学生新的体验,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等着在你的课堂进行新的阅历与成长。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学习名师要选择与自己天性向融合的方面,要把别人的有点纳入自己整体的基本属性当中,不能改变自己的基本属性,更不能扭曲了自己的属性去学习别人。要把自己的主观特点推到极致,向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向走,把与自己天性能够融合起来的东西学来,并发扬光大。
三、重新思考课堂。怎样上出学生喜欢的课?魏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首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育教学,自己当学生时希望老师怎样,今天你就怎样做。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搭建好学生经验和知识中间的桥梁。其次,课堂要带给学生惊喜。课程具有“侵略性”、教学内容具有颠覆性、对话具有“侵略性”。再次,善于设计、提出好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作者认为,好的问题具备以下几点:一、具有挑战性:好问题是有冲突的,让他感觉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边有道理,右边也有道理。二、饱含基础知识:用任务、活动或者冲突的情境和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三、具有延续性:备课要考虑到怎么提问题以及要用哪些些材料来支撑问题。当然,好的问题远不止此。针对课堂教数学实际能引发学生思考以拓展课堂内容的问题、学生灵光一闪的问题以及由问题产生的问题等都是好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有价值的思考与问题,顺势将问题引向深入。第四,课堂还要做好铺垫,做好学生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做好新知识的补充与铺垫……
相形之下,我们的课堂改进与提高的空间很大。课堂上,老师总是将“绳子”抓得很紧,生怕“绳”稍一松学生就“飞”向远方。因而课堂总被老师掌控。因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课堂,看到孩子对课堂的需求,从孩子的立场来思考课堂,就会对课堂有新的思考与认识。
四、重新认同教师职业。要上出学生喜欢的课,给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极大挑战。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余“充电”至关重要。如魏老师提出的关注学术前沿,只有掌握了博大精深的学术素养与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才能俯视教材,跳出教材教知识。多思考,多与人交往,与人聊天。多读书,读专业书籍,也读专业之外书籍,在书籍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如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一辈子在备课”,但为了某节课却只准备了十几分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全书供我学习借鉴的远不止此,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我通过阅读这些教育专著,学习的,是一种思想,一个理念;需要我践行的,是一个行动,一次探索。我相信,观念改变,思想跟着改变,思想改变,行动也在改变。
谢谢小伙伴们的聆听,我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