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培育室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优秀教师培育室>>小学语文张丽娟>>特色栏目>>文章内容
《语文品质谈》读书分享 唐玉吉
发布时间:2022-09-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芸佼

  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对我来说,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眼界,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思考的能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些进步。

  何为“语文品质”?所谓“语文品质”,就是指一篇语言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质量高下。“语文品质”与“语文能力”“语文水平”的区别是什么?“语文品质”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语文能力在具体语言作品中的外化,具有可视可听的客观物质性,而“语文能力”“语文水平”则是写作主体的主观范畴。所以说,语文品质是相对客观的、可以习得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其美好的部分。

  书中列举了许多案例,来说明文章文从句顺、逻辑合理的重要,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达到语文学习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春秋笔法:《左传》所说的“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书中是如何对“语文品质”进行总体布局的?

  1、“语文品质”的定义与要求;

  2、“语文品质”在语文教育前辈中的论述;

  3、“语文品质”与“言语形式”的关系论述;

  4、“语文品质”与“语文课程”

  一、“语文品质”的定义与要求

  清通:清楚通顺,文从字顺,符合语法、逻辑和言语习惯;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出自《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

  适切:适合切要,表达要在言语意图之内,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能啰嗦拖拉,意在此而言在彼。

  准确:言语表达出来的于表达对象的实际情况要一致,不能走样。

  得体:是指说者要对与听者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而且由这种认识作出准确的表达。比如有修辞学家所说的“合境、合位、合礼、合俗、合式”。

  二、“语文品质”在语文教育前辈中的论述

  胡适的推广白话文,认为“文字的第一个作用便是达意”;

  叶圣陶的“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运用,“修养到一片言语都合于论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为善于说话”;

  陈望道的语文课的“文”“道”问题,其实就是语文课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认为语文课总是语文课,不能教成政治课,关注文章美质的知识、情感与审美,即“明晰”“遒劲”“流利”(这里每一个要求又可以更加细分,建议找原文来学习一下);

  朱光潜论“语言文字的运用”,注重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钥匙。

  朱自清批评“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词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学生学习时应当字字求了解,而不能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因为不求甚解的能力是经过分析章句、咬文嚼字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的。朱自清认为“字句的组织必得在文义之外,传达出相当于说话时的声调姿势表情来,才合于写作的目的”。

  王力:“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

  吕叔湘“语文质量”:作者发现“语文品质”和“语文质量”的内涵其实是相同的,但是“品质”与人的行为、作风所显示的思想、认识、品性有较为密切明显的联系,结合了语文所要求的技能、技巧和主体的思想、情感,更为全面。而吕先生则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只是更加复杂罢了。

  张志公:从“汉语辞章学”的角度论语文教学,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培养孰轻孰重都问题。

  三、“语文品质”与“言语形式”的关系论述

  1、“说什么”=“怎么说”“怎么说”=“说什么”

  (这里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说话的形式不能完全等同于说话的内容,比如有人可以文质彬彬甚至面带微笑地说出一句脏话,难道这话就因此不脏了吗?)

  2、达到理解,需要重视字的读音、含义,还有句读,字字之间,字句之间,句句之间,段段之间是什么联系?

  3、评价作品语文品质的方法

  比较:作品初稿与定稿之间的比较,外文作品不同汉译的比较,古代诗文不同今译的比较,自编相似的语料(比如增减变换词语比较着看)

  4、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

  “言”与“气”的关系。言是言语表达,气是言语主体的精神状态。作者认为“言”的内容可以模仿,但是“气”烙印着言语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其反映出的言语形式能够窥见言语主体的心灵的风格。

  布封:“风格即人”。不论想不想,只要一开口,言语主体就以言语形式的方式介入了言语内容。言语主体的动机、目的、认识、情感都有迹可循。

  5、叙事说理的语言表达

  言与意不可能独立存在,作者认为叙事说理文有一下三种情况:

  ✨字句变,虽然意思还在,但是情态、意趣已经走样;(举了钱钟书《管锥编》中所举的例子)

  ✨字句变化甚微而意义变化非常巨大;(比如驰马伤人和马驰伤人,只是顺序的区别,但事情的性质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字句变化不大,造成的意义变化看起来也并不显眼,但是仔细品味,表达的意义有所区别,语文品质也有所差异;(举了《围城》原本和定稿之间用语的区别)

  四、“语文品质”与“语文课程”

  1、“语感”与“语文品质”的区别:“语感”属于人的主观感知层面,比较抽象;“语文品质”是物质性的语言作品,较为容易把握;

  2、°语文教学任务的历史回顾,从语文教学大纲来看,语言文字和文学素养是两大方面。

  3、语文课程的病象:

  语文课未能专注于语文,变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者认为“人文性”使得语文出轨到人文了。(但是前面作者也说过,语文品质不仅仅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包含了写者说者的志趣性格,如果语文课不谈写者说者的志趣性格,怎样能够充分欣赏作品中的语文品质?)

  病根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一来,语文课不仅不能说是人文性,也不能说是工具性了,因为语言是人,而人怎么能是工具?

  语文的任务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否步子跨得太大了?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实现这些抽象的任务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把这些要求作为备课时的参考兼顾,也许是创意备课的一个好思路。最基本的任务还是,把语句写通顺,把意思说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上面的任务,才算没有顾此失彼。

  语文能只是语文,而不是语文和思想、情感、道德、政治的相加吗?思想、情感、道德、政治看似和语文教学不相关,但是思想、情感、道德、政治都需要借助语文才能表达,与其说他们是语文的表达内容,不如说他们也是语文的一种可以学习的表达方式。

  语言文字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还是人本身?(但是并非人就等同于他的作品,抛开人是不是总是如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谈,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读者通过作品能够直接把握的,读者能够把握的,只是读者能理解的、作品唤起读者共鸣和感受那一部分的内容,而那一部分内容不一定就是作者想说的。所以,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只能学习表达的近远强弱,但不能因此就推断出作者和作品的关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天目山路189号   访问统计